勞務派遣,這種近年來興起的新型用工方式,正在被不少用人單位采用。然而,勞務派遣在給用人單位帶來用工便利的同時,也成為有些單位規避勞動合同法的手段之一。市總工會職工維權服務中心近期接到了多起此類投訴。
一位姓王的職工在本市一家服裝企業工作了6年,不久前他與十幾位同事突然被公司派到一個新公司工作。與這家新公司重新簽訂勞動合同后,又被派回到原企業的崗位上。王先生注意到,與他和同事簽勞動合同的是一家勞務公司。正當他們納悶時,老板說,新公司與自己是合作關系,這樣做是為了擴大公司的業務渠道,員工的待遇不變。
市總工會公職律師認為,王先生與他的同事工作性質看似沒什么變化,但實際上已悄然改變,從正式員工變成了勞務派遣工。
同樣的事也發生在本市一些金融機構,甚至還有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按理說,勞務派遣一般在臨時性、輔助性或替代性工作崗位上實施,但這些單位卻以成立三產企業為由,把在常年性崗位上工作員工的勞動關系轉到新開辦的勞務派遣單位,待遇與同樣工種的在編員工大相徑庭,實際上成了單位的“二等公民”。
職工維權中心調查發現,盡管勞動合同法專門對勞務派遣作了規定,對勞務派遣適用崗位作了限制,但并沒有對勞務派遣公司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勞務派遣業務反而更興旺了。這是因為,不少用人單位認為勞務派遣公司在解除或終止被派遣勞動合同時不需要支付補償金,還可以斬斷員工本單位工作年限,以免簽訂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一些用人單位為規避法律,干脆自己或者與他人合伙成立勞務派遣公司,使企業員工變成勞務派遣公司的員工,企業要裁員,就不需要走必要的法律程序了,只要“自己跟自己協商一致”就行。
公職律師指出,不久前出臺的《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特別規定,今后,用人單位或者其所屬單位出資或合伙設立的勞務派遣單位,向本單位或所屬單位派遣勞動者的,都屬于“不得設立的勞務派遣單位”,那種“自己派給自己”的行為,更不允許。
新聞鏈接
勞務派遣特別規定
用工單位應當履行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的義務,維護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務派遣單位不得以非全日制用工形式招用被派遣勞動者。
勞務派遣單位或者被派遣勞動者依法解除、終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的規定執行。
勞務派遣單位違法解除或者終止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合同的,依照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執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