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職前,與HR約定的offer工資是10000。入職后,公司讓簽勞動合同,簽字時工資那欄是空著的。
事后拿到手的勞動合同,工資那里寫的是5000,但實際工資還是按約定的10000發(fā)放,這個有影響嗎?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勞動合同工資和實際工資不符這種方式還是很常見的。
可是,常見不代表合法,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勞動者的個人權益,還可能讓用人單位陷入危機。
2021年7月1日,鐘XX入職某公司,合同約定其基本工資為每月2200元,公司可根據其工作能力、業(yè)績等給予定級定薪。
仲裁庭審中,公司提交勞動合同證明鐘XX月工資為2200元。鐘XX認可勞動合同的真實性,但主張其實際工資標準與合同約定工資標準不一致,并提交了公司向其銀行賬戶內轉賬工資記錄,要求公司按照每月7319.36元的標準向其支付2021年11月、12月及2021年1月的工資差額。
在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公司都是這樣操作的:在勞動合同中與員工約定較低的工資標準(大多數都是約定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但是又約定發(fā)放另外一個較高的工資。
而用人單位之所以這樣操作,主要就是為了逃避法律規(guī)定的以工資為基數計算的繳納社會保險費、計算加班費等責任。但這樣的做法是不合法的,員工真要計較起來,企業(yè)還是得必須按照實際工資來作為基數給員工支付相應的費用。
在司法實踐中,如果有銀行流水記錄等證據證明企業(yè)發(fā)放的工資與勞動合同約定的工資不一致的,一旦發(fā)生糾紛,不管是仲裁機構也好,人民法院也罷,一般都會支持以實際工資為準。
|